技术交流

Exchange

园林道路、广场的功能作用及设计原则

浏览次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4日
园林道路、广场的功能作用及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广场的功能作用及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广场的功能作用及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和广场是园林的重要内容,而园林道路又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及走向必须满足该区域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某种意义上讲,广场又是道路的扩大部分,公园的出入口广场,它的形成和设计依据,可以理解为多股人流,即进出人流的交汇、集散、逗留、等候、服务等功能要求的客观需要。
一、园林道路、广场的功能作用
    (一)园林道路的功能作用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像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除了具有与人行道路相同的交通功能外,还有许多特有的功能和性质。
    划分园林空间。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斗折蛇行”、“一步一换形”、“一曲一改观”,追求一种隽永含蓄、深邃空远的意境,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
    引导游览。我国古典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所以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使得遍布全园的道路网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各景区景点的最佳观赏位置。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素材来诱导、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去发现和欣赏令人赞叹的园林景观。
    丰富园林景观。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与周围的山水 、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
    (二)广场的功能作用
    大型、文化娱乐型建筑,如公园中的影院、剧场,观众必须在短时间内集散,上一场观众退场,下一场观众进场的高密度、短时间的更换,要求有足够的容纳空间,这就是广场,体现出了广场的功能作用。
近年来,欧美国家盛行“下沉式广场”。在城市广场、机关单位、校园以及各种类型的绿化,大量应用下沉式广场,其优点是便于开展群众性的集会、娱乐活动,观众沿台阶而坐,观赏节目,或促膝谈心、议论、评述等,形式多样、活泼。
二、园林道路、广场的设计原则
    道路与建筑、广场的组合,不宜过分随意。园林的道路和广场设计要考虑其图案、色彩、装饰诸因素的应用,以提高园景的观赏效果。建筑与道路之间,应根据建筑的性质、体量、用途而确定建筑前的广场或地坪的形状大小。
    (一)园林道路的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既是园林划分不同区域的界线,又是连接园林各不同区域活动内容的纽带。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园林设计的园路还应有引导游览、组织风景系列的作用。同时,要使道路与风景山
体、水体、建筑、花木之间构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道路的设计,应当考虑系统性。要从全园的总体着眼,确定主路系统。主路是全园的框架,要求形成循环系统。一般园林中,入园后,道路不是直线延伸到底(除纪念性园林外),而是入园后两翼分展,或三路并进。分叉路的设计,主要起到“循环”和“回流”作用。道路的循环系统将形成多环、套环的游线,产生园界有限而游线无数的效果。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行为规律。
    园林道路的设计,还应当考虑“顺势辟路”,指道路设计应与地形巧妙结合。路折因岩壁,路转交锋回。山势平缓则路线舒展,大曲率;山势变化急剧则路径“顿置婉转”;尤其是在自然山体的山脊和山谷,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所以山路讲究“路宜偏径”,要“临濠蜿蜒”,做到“构园得体”。其意之二,“顺势”,就要分析园景序列空间构图的游览形势,“因势利导”“起伏顺势”。园路的设计应顺地形的变化而“敷设”,顺地形而起伏,顺地形而转折;反之,设计者也可以结合园路的势态而陡急,而延缓。园路与地形、地势相辅互成。园路设计切忌“拼盘”。
    (二)广场的设计原则
    现在设计广场,一般多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广场设计,注意排水设施,否则雨季造成积水,影响公园的服务。
广场与建筑、道路的组合,不宜过分随意,应当充分考虑到开展群众游园、娱乐活动方面的需要,台阶宜缓不宜陡,每隔几层台阶有一个小平台。
    广场、道路的设计要考虑游人的安全,尤其注意雪天、雨天等气候条件,保证游人的安全。主路考虑方便通车问题等因素,不宜设置台阶、陡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