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

Exchange

从园林设计角度探讨构建和谐广场

浏览次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4日
从园林设计角度探讨构建和谐广场

从园林设计角度探讨构建和谐广场从园林设计角度探讨构建和谐广场

    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美好的理想。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和谐社会”涉及到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体制、法制、政策、政务、人文、人居、治安、生态等各种综合因素。在所有这些和谐关系中,城市园林绿化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其承担着为特定区域空间的人们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职责,在人们的思想情绪、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对教育和培养人们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思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更是担负着构建和谐园林的重任。
1、以人为本,创造和谐园林空间
1.1 考虑人类需求

    城市广场要满足各种需求,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满足人们更美好的生活需求,形成和谐的生存空间。设计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为人考虑,与人和谐,成为人们所想所需的设计,这也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和谐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到空间环境的创造中,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1.2 注重公民参与
    城市广场景观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实现应使人们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开始就参与进去,关注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精心保护有特殊意义的地段,熟练地利用植物和场地的设计和安排,更好地促进人们在空间的学习、交流、休闲、思考、聚会、用餐、观赏、散步和各种娱乐活动。
在城市广场环境的设计中,可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设计,展出图纸模型,听取市民们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只有城市广场使用者能够引导城市广场的有机发展过程,他们最清楚需要什么。使他们参与到城市广场的建设中,给其一些拥有感和某种程度上的控制感,这种方式本身就是非常人性化的。
1.3 强调景观安全
    城市规划时应根据城市人口的分布,确定城市广场的数量、分布和疏散路线,具体设计广场时,根据防灾的需要和广场的大小,考虑广场附近的人口,设置必要的防灾救灾设施,如卫生间、独立的水源、独立的照明系统、广播和引导标志等。万一灾害来临,可启用这些平时隐藏在地下的独立设备,减轻灾难的危害程度。
    城市广场在设计上,则应适当考虑满足防灾救灾的需要,设置预留空地,安置灾害发生时大量从建筑物疏散出来的人员及伤者,设置必要的防灾救灾设施,如取水点、消防水池、广播与夜间照明等。在广场植被配置上,尽量多种树以形成遮盖,选择常绿、阔叶的耐火树种,并在广场周边留出防火隔离带等。在植物选择上,多从防灾功能考虑,依据不同区域的防灾功能选择相应的树种树木,如以防火功能为主的区域要选择含油率少、含水率高的树种,常绿阔叶树种由于具有防火、阻燃功能,是较好的选择之一;抗震、防风功能为主区域要选用枝叶稀疏、树冠轻盈、根系深广的树种等[4]。
2、弘扬社会文化 ,传承城市文脉
2.1 融合传统精神 ,保 留历史文化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要在和谐社会中创造和谐广场,势必要求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现代城市绿色环境的和谐。既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要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如何结合城市的历史背景及民俗文化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城市绿色环境,实现两者问的和谐,也是发展现代城市广场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广场设计时,可以进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深层挖掘设计。对于城市广场中现存的历史文化遗址,特别是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采用原地保留,并注入新的内涵,更新使用,达到与周围建筑的融合,从而形成既有纪念性又满足人性需求的文化广场。
2.2 突出地方特色,塑造文化景观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 ,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城市广场还应因地制宜,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3、营造生态园林,寻回诗意栖居
3.1 注重景观群落化

    现代城市,尤其寻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今天,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都是放在首位的。同样,绿化在广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亲近自然、 再现自然、寻回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但是,广场又受到其功能的制约,需要提供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在有限的绿化范围营造生态的广场,是和谐广场的挑战。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突出与地域相适应的生态,形成乔木大树,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园林绿地。其中,时间结构按照各种植物特殊发育节律有关的时间形成层现象;平面结构是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无机环境镶嵌为基础,形成园林五彩缤纷的图案。空间结构指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增加视觉美学效果。在构建过程中,需从自然植被中提取信息,加以模拟,建立仿气候顶极的人工植物景观群落。
3.2 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
    广场生态建设中力求使人工设施与园林绿地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保持绿色环境的近自然特点,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借助人工设施的建设,完善园林空间的功能属性,并使城市的绿色环境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铺装是城市广场的主要设计元素,铺装材质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缓解热岛效应,广场铺装就要尽量避免整块的水泥或花岗岩铺装,特别是停车场。减少铺装面积和使用植草砖可以缓解热岛效应,也利于植物生长。同时,在广场的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环保的、具有渗透功能的材质也不失为对策。
    广场雕塑也是广场的设计元素之一,从景观效果和生态环保的方面来考虑,根据地域的不同和气候的不同,雕塑材料也要随之而变化。例如北方寒冷的城市就可以搞冰雕,既美观又有地方特色,就地取材,既不会造成浪费也不会造成污染,并且每年的主题都可以不同,不会造成审美疲劳,也不需要日常的维护。
    此外,可以积极寻找清洁能源,城市广场由于地势开阔,采光和通风较好,可以尝试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必须装备娱乐健身设施,甚至这些设备可以设计成发电装置,把使用者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起来给广场的照明供电。
4、结语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就是让人、自然、生物和谐地生存在一起,人对自然和文化的追求是永恒的,这样的景观设计永远不会被淘汰。符合和谐社会的和谐广场也要遵循这一理念,服务人类,结合自然,注重文脉,让现代广场成为具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结构、园林外貌的综合体。人的自然化、本土化反映园林的科学性,自然的人化反映园林的艺术性,融汇二者于一体,以此可达到经济、环境、社会 三大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现代景观设计一直奋斗的理想 。